水泥航母舰岛后部那根像烟囱的东西,摆在那儿,怎么看都有些别扭。很多军迷第一眼就觉得奇怪,后半段好像并不是舰体的主结构,却伸出这么一个柱状物,和传统航母的烟囱位置都对不上。有人猜它是排气管,有人说是动力改型的实验结构。但仔细扒拉事实,你会发现,这个猜测八成是跑偏了。
先抛个结论,它真没那么复杂。就算下一艘航母真换成燃气轮机,这个“烟囱”也不必大费周章移到后方去。动力系统升级影响的只是内部布局,外部上层建筑没必要大动。你看看世界上类似的案例就清楚了,动力组的更换,并不意味着舰岛要重新设计位置或形态。
苏联海军早年有1134A型巡洋舰,用的是两台4.5万马力TV-12-1蒸汽轮机,配4台KVN-98/64重油锅炉。这套装置的问题是噪声大、加减速慢,跑远洋反潜任务时显得有些笨拙。后来搞了个1134B型巡洋舰,把动力升级成M-5燃气轮机系统,包括两台6000马力的M-62巡航机和4台2000马力的M-8E机,总功率保持在4.6万马力。因为燃气轮机进排气需求比蒸汽轮机大得多,这一代换装后烟囱的尺寸直接翻倍。但你仔细一比,除了烟囱加大,舰型几乎原封不动,根本没有所谓的全新舰岛布局。
类似的还有美国海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。前七艘用的是两台燃油锅炉加两台西屋蒸汽轮机,总功率约7万马力。第八艘“马金岛”直接换成两台3.5万马力的LM2500+燃气轮机,总功率一样是7万马力。换了动力组,结果舰岛外观没动多少,烟囱大了一圈,排烟方向从直上改成斜排,下半截加了几排散热格栅,仅此而已。黄蜂级舰之间的差异,比巴库号和其他基辅级之间的小太多。事实摆在这儿,逻辑很简单,动力换装主要解决动力性能,舰岛改动不到能看出型变的地步。
所以回到19舰或福建舰的问题,如果真要从常规动力调成燃气轮机(这事本身可能性很低),顶多就是把烟囱拉长一点、加几组散热口,内部调整不会牵扯外形。再加上一个现实因素,福建舰的舰岛后半截可不是空着的,那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相控阵雷达、舰载机引导雷达、监视摄像头,各种传感器堆成一片。烟囱要是高过04层甲板,直接把这些传感器的视野堵死,这在设计逻辑上就是硬伤。
这么看,那根“烟囱”唯一成立的解释,就是配合舰上雷达测试的设备。用它来模拟某种干扰或排放环境,让测试数据更完整。换句话说,它只是测试场景的一部分,不承担真正的排气功能。理由很直接,水泥航母和真航母在结构和功能仿真上的差异特别多。辽宁舰的模型做得精细度较高,能对上实际布置。但山东舰、福建舰模型的仿真度一个比一个低。福建舰的电磁兼容模型甚至是长条形,把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设计元素拼一起。福建舰本身也不具备山东舰同款的后舰岛结构。
电磁兼容测试本质上是验证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是否可控。福建舰的前半个舰岛环境相对复杂,雷达、通信、导航等设备密集,因此需要重点测。而后半段环境没那么复杂,基本可以直接沿用现有结构,不需要重复测。所以水泥航母的新模型测试重心自然放在前半段,后半段的空间就可以堆一些测试装备,比如看起来像烟囱,但实际是电磁兼容数据中心的东西。
军迷们常听说“仿真度高才能测出真实结果”,但在电磁测试里,这个逻辑没那么绝对。对复杂区域做到接近真实即可,结构简单的地方,有经验参考就足够了。这也是为什么真舰的后半段与测试模型差异明显。既然功能用途不同,不用照搬结构形态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下一代航母的设计很多是从福建舰的舰岛发展来的,但会直接删掉烟囱这个部分。舰岛后部会原样沿用福建舰的布置,没有新东西要验证,这就更能说明水泥航母上那根烟囱并不属于未来真实航母的硬设计,而是临时性的测试设备。可拆可换,任务完成就撤。
看着像传统烟囱的结构,其实是雷达和电磁测试的包装。这种“伪装”设计在测试阶段很常见,既能保护设备,又能模拟外形影响。你看到的,就是它装扮成烟囱的样子。
那么答案就很清楚了。它不是为了动力组改装而存在,不是要带来新一代推进系统的结构革新,而是单纯服务测试任务。在福建舰和后续航母进入实舰阶段之后,这根“烟囱”不会再出现,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功能需求的真实设备布局。
到时候,军迷们盯着舰岛找不见烟囱,也许会想起现在的水泥航母,这里面藏的,是研发过程中的一次电磁兼容试验,而不是一套未来的动力输出方案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,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上海股票配资招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