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想到,三年前那场被普京称为“特别军事行动”的小冲突,如今已像个没完没了的黑洞,吞噬着时间、生命和金钱,改变着世界模样?当初那支浩浩荡荡的俄罗斯装甲部队扑向乌克兰时,很多人都觉得,这仗估计用不了多久。毕竟,俄罗斯的块头摆在那儿,他们在叙利亚、车臣的仗打得也够狠。反观乌克兰,2014年在顿巴斯的表现确实不咋样。俄军兵分三路,直取基辅,想玩个“斩首”速胜,就像教科书里那样。
可谁曾料到,乌克兰人这次硬是顶住了。安东诺夫机场的突袭变成了一场苦战,俄军试图在那儿复制的闪电战未能得逞,灰头土脸。北边的攻势在伊尔平城下被生生摁住,南边虽有进展,但关键城市尼古拉耶夫像块石头一样纹丝不动。东线的哈尔科夫和苏梅也没能一口气拿下,马里乌波尔更是成了绞肉机。俄军想快速解决战斗的算盘,打得粉碎。
乌克兰不仅扛住了第一波,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送来的“海马斯”火箭炮等装备加持下,居然还像模像样地搞起了反攻。他们在哈尔科夫州和赫尔松成功收复了一些地盘,虽然没能彻底扭转战局,但至少证明了自己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。于是,这场“特别军事行动”彻底沦为一场残酷的消耗战。
进入2023年,大家盼着的乌克兰大反攻雷声大雨点小,没有取得决定性突破。俄军那边也稳住了阵脚,甚至还啃下了几个小镇,但整条战线依然胶着得让人绝望。战事拖到2025年3月,乌军甚至还玩了一手突袭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,这盘棋真是越下越复杂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双方公布的战报数字更是惊人,乌克兰国防部说俄军已损失近90万人,真假不论,但这仗打得谁都心疼,可谁又都停不下来。
这仗为啥能打这么久?说白了,离不开西方国家的输血。乌克兰的地缘位置太重要了,对北约东扩来说是个绕不开的坎儿。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,或直接或间接地往炉子里添柴,这火自然就灭不了。可以说,他们才是这场战争得以延续的根本推手。
要说这场冲突的走向,似乎越来越对美国的胃口。他们巧妙地把自己藏在幕后,既达到了削弱俄罗斯的目的,又成功把那些曾经跟俄罗斯眉来眼去的欧洲盟友又拉回了自己身边。更厉害的是,这些战略目标,美国基本是在“隔岸观火”中实现的,没让自己的子弟兵流一滴血。这手地缘政治牌,玩得可真叫一个老辣。
美国对付俄罗斯的策略,被认为是借鉴了当年拖垮苏联的做法。向乌克兰投入了高达六百六十五亿美元的援助,其中武器装备就占据了三百一十七亿。这笔巨大的投入,被视为将俄罗斯牢牢困在了乌克兰战场上。俄罗斯曾宣称的“全球第二强军”,在战事中损失惨重、精锐部队消耗巨大、各种弱点显露,颜面尽失。
在经济方面,西方实施的制裁构建了一道屏障,将俄罗斯有效地隔离开来。二〇二二年,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缩减了百分之二点一,利率曾一度高达百分之二十一,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。同时,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,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俄罗斯国力明显下滑。
再看欧洲。战前,欧洲不少国家觉得天下太平,国防开支一减再减,北约内部也显得松松垮垮。结果,俄罗斯这一仗彻底把欧洲吓醒了,对俄罗斯的恐惧以及对美国安全保护的依赖瞬间爆棚。波兰直接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3.8%,德国也高喊着什么“时代转折”,欧洲整体防务预算在2023年飙升到2790亿欧元。你瞧,北约一下又找到了存在的意义,焕发了“第二春”。同时,欧洲国家也拼了命地想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。
美国援助乌克兰的节奏也是精心设计的,从最初的头盔、防弹衣,一步步升级到反坦克导弹、防空系统,再到“海马斯”,主战坦克,甚至F-16战斗机,就像往水里放石头,一块接一块,既保证了乌克兰有能力抵抗,又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直接跟俄罗斯军队硬碰硬。这种“代理人战争”的玩法,美国真是炉火纯青。
就算到了2025年,如果特朗普真上台,政策转向,推动和平协议,暂停军援,这看起来是变化,其实也可能只是美国策略的又一次灵活调整——既省了钱,又能逼欧洲承担更多责任,到头来还是强化欧洲对美国的依赖。怎么看,美国这盘棋都下得挺顺溜。
然而,这股从俄乌战场上刮起的风暴,可不只搅动了棋盘上的几个玩家。虽然远隔万里,但这场冲突的冲击波,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中国。
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正变得异常复杂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安全顾虑,认为存在“安全威胁”,进而借机加速自身武装建设,并更紧密地寻求与美国合作。例如,菲律宾在二〇二三年向美军开放了九个军事基地,其中一些基地位置临近台湾海峡和南海,这使得地区局势敏感度显著上升。
日本的军事动作更为引人注目,其国防开支大幅增加,不仅购买美国的战斧导弹,还积极研发高超音速武器,并计划将直升机驱逐舰升级为轻型航母,甚至建造万吨级宙斯盾舰。与此同时,台湾当局也在短时间内与美国签署了多项军购协议,购买了大量导弹和飞机零部件等装备。
这些发展态势无疑加剧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,解放军面临的战略压力显著增加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如果美国能够在俄乌冲突中实现某种战略目标或阶段性“收尾”,将战略重点更多地转向亚太地区,那么对中国的遏制力度预计将进一步加大,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潜在挑战。
经济上,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经历了大幅波动。作为重要粮食产地,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导致小麦价格在2022年初飙升,尽管后续有相关协议,价格下行空间有限,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,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。同时,2022年能源价格尤其是油价的冲高,加之中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,直接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成本,给物价稳定和经济复苏带来了挑战。
此外,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得中俄贸易环境变得复杂和谨慎,存在被二级制裁波及的风险。战争对欧洲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。虽然中国在2024年深化了与俄罗斯在铀矿等能源领域的合作,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寻求平衡,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
但话说回来,要说中国是这场冲突的“最大受害者”,这话也许也不能说得太绝对。有人就认为,虽然中国在乌克兰的项目投资可能受损,但这一部分损失,或许能通过中俄贸易的深化给补回来。你想啊,西方制裁一搞,俄罗斯跟欧洲的贸易基本断了,他们在基础消费品等很多方面,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增强了,这对中国商品来说,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?
而且,美国想借着俄乌冲突离间中欧关系的图谋,效果可能也没他们想象中那么大。欧洲国家自己也有一本账,能源危机、经济下行,他们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,未必会完全跟着美国对华搞遏制。欧洲的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,总还是存在的。再说,欧洲在能源上吃了亏,说不定反倒会促使他们在其他领域,比如贸易和科技,跟中国寻求更多元、更务实的合作。
硝烟还在飘,这盘大棋还在继续。这场冲突绝不仅仅是俄乌两家打仗,它是全球力量版图一次剧烈的调整催化剂。美国看似收获不小,俄罗斯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对中国来说,外部环境确实变得更复杂、更难测了,里面既有风险和挑战,但也未必就没有在新的格局中调整自身位置、甚至抓住机遇的可能。在风高浪急的国际局势里,怎么保持定力,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,同时还能为世界的和平安稳出一份力,这无疑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得面对的难题。这盘棋最终会下成什么样,真是考验各方智慧和韧劲的时候了。
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,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上海股票配资招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