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济宁日报
■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李晓勇
在新课标的引领下,旨在打造“有滋有味”教学的新生态小学语文课堂正迈向新的征程。我们要通过融合创新理念与多元方法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深化其语言感受力,培养其综合素养。
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,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全面成长为出发点,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,涵盖语言运用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力及文化自信等方面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,不仅传授知识,更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塑造。标准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,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汉字、词汇、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。此外,新课程标准亦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,鼓励学生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,以及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。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,更要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,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,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。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,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,引导学生关注社会、关注生活,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。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注重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元素,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让小学语文课“有滋有味”,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策略:情境融入,让课堂生动有趣。情境融入能够让课堂生动有趣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升教学效果。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,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与氛围,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。以《搭船的鸟》为例,在课堂的引入阶段,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幅生动的图像:一只翠鸟轻盈地停在船头,与船上的孩童好奇地相互凝视。伴随着悦耳的鸟鸣和轻柔的波浪声,教师缓缓叙述:“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一名孩童乘船前往乡下的外婆家。途中,他意外地结识了一位新伙伴——一只搭船的翠鸟……”如此情境的引入,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点燃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。随后,在课文讲解过程中,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孩童,正坐在船舱内观察这只搭船的翠鸟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:“当你目睹这只翠鸟时,你将有何感受?你将如何描绘它的外观和行为呢?”接着,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。在朗读的同时,教师可配合相应的图像或动画,让学生仿佛亲眼看见那只美丽的翠鸟,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语言的生动形象。
互动探讨,让思维碰撞火花。互动探讨作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一项有效教学方法,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,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,深化对知识的理解,并培养创新思维。以《蝴蝶的家》一课为例,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,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:“蝴蝶的栖息地究竟位于何处?作者为何对蝴蝶的栖息地如此关切?从文中哪些细节中,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?”这些问题犹如钥匙,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,促使他们主动回归文本,寻找答案。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,还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。接着,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鼓励他们分享个人见解和疑问。在小组讨论中,学生们各抒己见,有的认为蝴蝶的栖息地可能在花丛中,有的则认为可能在树叶下。他们不仅表达了个人见解,还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,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。这种互动探讨的过程,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,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,使课堂充满了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。
多元诵读,让文字鲜活跳动。多元诵读,其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,使文字在学生口中生动呈现,进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。在实施多元诵读的过程中,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朗读技能,还能通过变化多端的声音和语调,体验到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,赋予语文课堂以韵律之美和情感之美。以《月是故乡明》一课为例:在初步阅读阶段,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,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触摸文字,初步体验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深切眷恋。此外,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,为课文配上适当的音乐背景,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氛围,使学生更加沉浸其中。例如,在朗读描写故乡月色美景的段落时,可配上轻柔、悠扬的月光曲,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好的月色之中;而在朗读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段落时,则可配上深情、感人的思乡曲,触动学生的心弦,引发他们的共鸣。
实践延伸,让知识融入生活。在新课标背景下,让小学语文课“有滋有味”,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精彩讲解,更需要将知识延伸至课外,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。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,让语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,让知识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以《夏天里的成长》一课为例,首先,学生需观察自然并记录成长。在学习本课后,教师可安排一项特别任务: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自然环境,观察夏季万物的成长变化。在随后的课堂上,学生分享了他们的观察日记,有的描述了树叶从嫩绿转为深绿的过程,有的叙述了花朵的悄然绽放与凋谢。其次,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生命。除了观察自然,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参与“种植体验”活动。每位学生领养一盆小植物,如豆芽、向日葵等,亲自照料这些植物,见证其成长过程。当他们看到亲手种植的植物破土而出、茁壮成长时,脸上流露出喜悦与自豪。这种实践体验让学生更加珍视生命,并对“成长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文化渗透,让课堂富有底蕴。文化渗透,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精髓,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,将传统文化、地域特色等文化元素自然融入课堂,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,也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,从而培养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。以《古诗三首》为例:在讲授《寒食》一诗时,教师可运用“文化溯源”的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探究寒食节的历史起源和演变过程。通过介绍介子推与重耳的故事,以及寒食节的禁火、冷食传统,使学生在历史的脉络中领略传统文化的深邃。在《迢迢牵牛星》的教学中,教师可采用“文化联想”的策略,将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与诗歌内容相结合。通过叙述这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,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“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”的情感深度与无奈。同时,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牛郎织女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意义,如忠贞爱情、家庭和谐等价值观念,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在《十五夜望月》一诗的教学中,教师可实施“文化体验”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亲自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。同时,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,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,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。
在新课标的引领下,我们让小学语文课变得“有滋有味”,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智慧火花。通过一系列创新策略,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学会了生活与成长。愿这份“滋味”能伴随他们走过每一段学习旅程,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记忆,助力他们在语文的海洋中乘风破浪,勇往直前。
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,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上海股票配资招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