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9日,东海防空识别区上空,两架挂载霹雳-5空空导弹的中国歼轰-7“飞豹”战机以30米超近距离掠过日本YS-11EB电子侦察机,螺旋桨气流甚至掀动了侦察机的机翼。
这个画面被日本防卫省意外公布后,全球军事论坛瞬间炸锅——用服役37年的“空中老兵”拦截飞行速度仅480公里/小时的“电子古董”,中方到底传递了什么信号?
日本防卫省发布的通报显示,7月9日和10日连续两天,中国空军飞豹战机对同一架日本YS-11EB电子侦察机实施拦截。
首日较量持续15分钟,次日缩短至10分钟,但两次交锋中飞豹均以30-60米的极限距离实施战术压迫,甚至完成从侦察机下方穿行、急速拉升越顶的“鹞子翻身”动作。
更关键的是,飞豹翼下挂载的霹雳-5格斗导弹清晰可见,这是实弹威慑的赤裸展示。
日本机组人员的反应暴露了紧张态势。 在飞豹完成穿插机动时,YS-11EB侦察机舱盖全程紧闭,无人敢开舱观察。
这与2014年苏-27“滚筒机动”驱离日机时,日方人员探头拍摄的嚣张姿态形成鲜明对比。 军事专家指出,这种沉默恰恰证明飞豹的压迫性战术已突破心理防线。
被拦截的YS-11EB堪称“活化石”。 这款由1962年首飞的民航客机改装而来的侦察机,服役时间超过半个世纪。
日本自卫队现役6架该型机,其中4架专门用于搜集中国舰艇雷达信号。 其搭载的J/ALQ-2电子干扰系统早已落后,只能依靠超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,被东海舰队官兵讥讽为“偷油老鼠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中方战机选择。 歼轰-7“飞豹”作为1988年服役的老将,本已进入退役倒计时,却在此次任务中展现三大杀招:
8000公里超长航程覆盖整个争议海域、150米超低空稳定飞行的低速压制能力、可挂载电子吊舱的反辐射作战潜力。
用退役飞行员的话说:“这是拿老猎枪打电子苍蝇,既消耗敌方高价值侦察资源,又最大限度节约新装备损耗”。
历史总是惊人复刻。 1997年11月23日,初出茅庐的飞豹就曾让日本飞行员吃尽苦头。 当
时日方F-4EJ战机在钓鱼岛以西遭遇这款陌生战机,中方飞行员迎面直冲迫使日机规避,随后贴身“伴飞”直至日机燃油告急。 日飞行员福岛丰文事后承认:“他们的航程像无底洞,我们撤退时他们还在盘旋”。
更强烈的信号隐藏在坐标迷雾中。 日本防卫省刻意隐去事件具体位置,但飞豹活动空域根本不可能位于太平洋公海——所有迹象指向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核心区。
这里正是日本长期试探的“灰色地带”,而中方此次用实弹挂载表明底线:若侦察机越过领空红线,机炮或导弹将取代战术驱离。
支撑这种底气的,是背后整套作战体系的进化。 7月10日拦截行动中,中国某新型相控阵雷达在200公里外锁定目标,反应时间压缩至12秒。
与此同时,山东舰航母编队正在西太平洋演练,歼-15舰载机同步驱离日本P-3C巡逻机。 海空联动证明,这已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反制。
当日本还在用服役50年的侦察机搞抵近试探时,中国军人用飞豹的最后荣光写下注脚:那些曾守护东海三十多年的“空中铁拳”,退役前仍要以雷霆之姿完成使命。
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,手机股票配资软件,上海股票配资招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